12|每个人都能学会:5 分钟克服拖延症的方法

  1. 5 分钟起步法:先给自己 5 分钟的起步时间,比如先开始读一页书,或者背 10 个单词,别计较效率。接受自己刚开始那 5 分钟的烦躁和抗拒,继续做该做的事情,之后就好了。因为,真正能够影响行动的,是行动本身。不是说等我想做了,我才能去做;而是我先开始做,我就会进入想做的状态。
  2. 稍微走在计划前面,给自己留下偷懒的资格和空间,当你相对拥有不做事的权利的时候,你才会更愿意追求主动做事。
  3. 替代拖延法:如果有一个更难的任务需要完成,我们就非常极其愿意去做相对简单的任务了。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,在拖延艰难任务的过程中,把容易的任务迅速解决掉。

13|3 个思路,让你成为一个真正自律的人

  1. 真正的自律,不是一直自律、从不动摇,而是指从“不自律”的念头中,约束自己的能力。
  2. 在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,我们总是需要在自律和放纵之间做出选择。这个时候,我们不是在快乐与痛苦之间做选择,也不是在“长远的快乐”与“眼下的快乐”之间做选择,而是在一种痛苦与另一种痛苦之间做选择。
  3. 凡是需要自我约束的地方,都可以用到这个思路:只在规定的时间里自我管理,过时不候;剩下的时间,绝对不允许自律,一定要玩儿,一定要大吃大喝。在某些固定的时间里放弃自律,反而会让你变得更自律。
  4. 一切自律的前提,是有一个隐形的外部约束。如果你想做一件事,在“自律”之外,可以为自己找到明确的“他律”,也就是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,用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。“他律”可以在任何时刻和任何情况下,推动我们进入正轨。必须做的事情,就一定能做到。
  5. 你的很多“不自律”,并不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足,而是你过得太苦了,生而为人的最基本最合理的需求,都没有得到满足。所以,在要求自己“自律”之余,有时可以从“我应该”和“我不该”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,去试着关注自己真正的感受,了解自己的需求。

14|通过选择环境,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

  1. 出于“印象管理”的需求,我们会扮演认真努力的形象;而出于“社会认同”的需求,我们会参照别人的做法,来决定自己的行为——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中学习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。
  2. 我们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,才能正常地生活。置身于图书馆中,我们的注意力是被填满的。我们需要外部的信息,给予我们某种支撑,某种安全感。然后,我们才能安心地把最核心的那部分认知资源,集中在书本之上。
  3. 把这件事情与对他人负责联系起来;不是只为自己做这件事,而是关系到他人——这样你会把事情做得更好。

15|一个人在家如何做到高度自律?

  1. 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很重要。先做今天最需要完成的事,重要且紧急,有一定难度,推动自己进入正确的轨道,接下来不需要额外付出更多的力也能维持这种惯性。
  2. 第一步的难度应该是适中的、方便切入的。最好提前一天做好准备,保证第二天能够较为顺畅地开始。
  3. 在开始后,连续做完规划后的一连串任务,中间可以休息和吃饭,但不要做其它事情(看电影和打游戏等)。因为有了惯性 B 就很难回到原来做事的惯性 A 上来了,需要额外的力停止惯性 B,再付出另一份力回到 A。
  4. 设立容易达到的终点,只要满足就自由。这对于自己在家自我管理特别有帮助(比如 6 小时整就停下来)。
  5. 在 6 小时之外,可以安排较为轻松的、感兴趣的,但对个人提升也有帮助的事情,不用设置什么标准,随心去做就好,比如看书,或者学英语等等。

16|一玩手机就停不下来?教你如何戒手机

  1. 玩手机停不下来是我们的天性。奖励系统在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,会释放出多巴胺,驱使我们去追逐可能存在的快乐。具体到手机和电脑上,就是驱使我们不停地点击、搜索、点击。
  2. 与其控制自己,不如控制环境。物理上进行隔绝,让自己接触不到手机,才足够有效。
  3. “无意识”转向“有意识”。如果必须用手机做正事,中途忍不住想玩,不要离开打开其他 APP,先想想自己做啥,记下来。“记下来”会给你安全感,你知道自己在完成任务后,可以在固定的时间,去做想做的事情(可能兴头过后你也不想再去做这件事了)。玩手机还可以记录下时间,让自己知道每分每秒的浪费。
  4. 处在压力之中的大脑,想变得快乐一点,便会驱使我们做简单或者能激活奖励系统的事情,比如玩手机、打游戏、吃东西。在问题解决之前,可以借助运动、阅读、听音乐、社交等方式来缓解压力;在真的做了某些“堕落”的事情时,越是自我批评,越是会恶性循环,你要学会“自我谅解”,才能真正得到改变。
暂无评论